毛岸英那张照片背后的故事,你可能不知道的那些事
小时候他和弟弟跟妈妈杨开慧拍过一张合照。你猜怎么着?那会儿毛岸英还没上学,他们一家子住长沙。后来他爸爸忙革命,妈妈带着俩儿子躲国民党抓人,日子肯定不好过。
小时候他和弟弟跟妈妈杨开慧拍过一张合照。你猜怎么着?那会儿毛岸英还没上学,他们一家子住长沙。后来他爸爸忙革命,妈妈带着俩儿子躲国民党抓人,日子肯定不好过。
“外公,这就是曾祖父长眠的地方吗?”——2006年5月,大榆洞矿口前,刘思齐听见身旁的小外孙发问,她先是点头,又轻轻抚摸孩子的肩膀,“是的,他就在这片山坡上守望着我们。”话落,风吹过树林,带着一点残春的凉意,也把几代人之间的牵念吹得格外清晰。
刚把点心搁桌上,就笑着说:“爸让我带的,说您小时候在井冈山总抢他的吃。”
“岸英”二字有“湘水之岸,英木苍苍”之意,但从他出生起,似乎就已注定了日后命运的不平凡。2岁时他随父母四处奔波,先后辗转上海、韶山、广州、长沙、武汉等地。对此,年幼的毛岸英曾天真地形容自家的房子是“长腿”的。
“8月18日一早,你怎么还不去城楼?”毛主席在金水桥前转身发问,话音未落便在人群中看见了高富有。与旁人客套的点头不同,主席拖住高富有的手,笑着补上一句:“你这同志,怎么不去我家串门?”四周口号声顿时低了半拍——谁也想不到,站在庆祝大会角落里的那位国务院副局长,
“1959年腊月二十七,北京的夜风透骨——’爸爸,我真的得去一趟朝鲜。’刘思齐轻轻地说。”毛泽东放下手里的稿纸,没有多问,只是点头。对话很短,却成了一生的转折。
在1930年10月的时候,杨开慧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抓捕,面对敌人施加的残酷刑罚,杨开慧神色庄重、正气凌然地讲出了这样一番话:
1949年10月1日,傍晚刚过,毛岸英蹑手蹑脚走到毛主席办公室门口,把耳朵贴了上去。里面江青压着嗓门说,去年给岸英介绍过的那姑娘多好啊,可这孩子不乐意。毛主席慢吞吞来一句,孩子的事还是让他们自己拿主意吧。乎乎,这两口子倒也难得能就小事抬杠——外面等着的毛岸英却
1954年的一天晚上,中南海永福堂灯火通明,这是彭老总居住的地方,这一夜他彻夜未眠,几个小时前,彭老总收到了来自志司安葬毛岸英烈士的文件。
毛岸英倒在了异国的土地上,朝鲜战场那场火没能等来归家的脚步。多少年都过去了,他那段沉默、几句辗转的话,却仍然像石子一样压在家人的心头。可他算得上毛泽东的好儿子吗?人有的时候总想得到个答案!
“岸英,回北京后让你父亲寄我一百块,我得把多年前欠下的债还了。”堂屋里灯芯跳动,向振熙老人轻轻放下酒盏,话音落地,席间一时静得只能听见风吹竹叶。
当解放军入城部队的马蹄声在青石板上敲出回响时,一位八旬老人却独自走进板仓老宅,颤抖着抚摸墙上那张泛黄的照片。
熊华源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,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,曾任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。1981年3月调入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,先后从事周恩来、杨尚昆、邓小平、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的编辑和生平思想的研究宣传工作。2011年4月退休后至
“1951年1月12日夜里八点,北京西苑,灯光暗了又亮——’总理,是不是该告诉主席了?’警卫靠在门口,小声试探。”一句轻轻的问话,打破长廊里的凝滞空气。周恩来抬头,只回了两个字:“等等。”他手里的电报,已经被反复折叠出了白边。
1949年10月2日,新中国成立第二天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捧着报纸,望着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,泪水夺眶而出。她颤抖着嘴唇,反复念叨着一句话“润之终于成功了!”
最近网上热传一段视频,说是宋轶在机场跑得特别快,跟后面追的人似的。后来才知道不是赶飞机,是想躲镜头。这事儿让我想起来她这些年还真不容易,从当年那个演电视剧的小姑娘到现在经常上综艺的熟脸,还真经历过不少。
毛岸英是毛主席期望最高的孩子,小的时候,毛岸英流浪上海街头,见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。来到延安,由于这里没有特别好的教育条件,毛岸英便在组织的安排下,远赴苏联,进入莫斯科列宁政治军事学院读书。
蒋介石的一生,几乎不是在“剿共”,就是在“剿共”的路上。这是两个阶级的终极对决,也是蒋毛逐鹿中原的终极较量。当历史的齿轮转动到公元1949年元旦以后,蒋家王朝的覆灭基本就没了悬念 。蒋介石也在这一天发表《元旦文告》,正式宣布下野。但他没有真正的做个平民,只是从
老覃在昨天发布了《战友在粪池中潜泳,不幸中毒身亡,毛主席要为之写挽联,颇费思量》一文到“覃仕勇说史”上,文中讲到,1923年6月,毛主席前往广州参加了我党“三大”,因为他在建党后的两年时间内工作出色,一骑绝尘,即名列于新选出来的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名单中,
爱到骨子里的爱人怎么可能轻易忘记呢,在革命年代,不少美好的爱情因为战乱被迫宣告终结,哪怕在一起相处只有短短一年时间,但爱却永远记忆犹新。